穿越:2014

第164章 商机再现:TestFligh


    林灰记得前世testFlight虽然主要从事安卓应用分发。
    但其实也是兼顾苹\/果内测应用分发这方面业务的。
    而前世testFlight在被在被苹\/果公司收购之后才停止安卓应用分发业务。
    这之后testFlight转而专攻对苹\/果内测应用进行分发。
    前世testFlight可是相当强大的一款测试软件分发工具。
    软件开发者可透过testFlight这个应用向高达名测试人员分发待测试应用。
    开发者只需要上传beta版软件并使用itunes加入测试员的名字和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分发任务的下达。
    前世testFlight在进行分发的时候还能兼顾很多苹\/果的不同平台。
    而测试员可下载并使用适用于ioS、watchoS和tvoS的testFlight应用程式,并向开发者提供回馈。    这么一款强大的软件这个时空居然干脆直接就不从事苹\/果手机应用分发了?
    对于两个时空琐屑的不同之处,林灰已经见怪不怪了。
    要是这个时空的testFlight和原时空出现区别的话。
    那么这个时空的testFlight肯定是没被苹\/果方面收购的。
    这样的话林灰到时候倒是可以把前世苹\/果测试应用分发的testFlight搞出来。
    林灰越想越觉得可行。
    甚至连复刻testFlight之后对应的名字叫什么都想好了:
    ——dandelion(蒲公英)
    这个名字比testFlight(测试机)岂不是优美很多?
    之所以林灰如此乐观觉得有很大的可行性并不是盲目自大。
    虽然林灰涉及到软件分发技术什么的也不擅长。
    但林灰有钞能力啊。
    林灰一个人搞不定,但到时候林灰可以安排别人去做。
    更何况在进行复刻的时候林灰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林灰是清楚前世testFlight这个应用的运作机制的。
    testFlight这个应用涉及到的原理什么的林灰还是大致知道的。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花点钱,但问题不大。
    一点小小的花费林灰负担得起。
    比起可能收获的回报来看,别说是几十万美元了。
    即便是花个百八十万美元将来的回报大概率也是物有所值。
    毕竟前世这testFlight这个应用可是被苹\/果收购的。
    虽然林灰不太清楚前世这个应用苹\/果是花多少钱搞定的。
    但既然这是前世苹\/果方面公开进行的一次收购,那么几乎可以肯定收购的起步价在两千万美元以上。
    要是真的只需要不到千万美元就能完成收购的话。
    苹\/果一般根本不向外界透露收购消息。
    不是故弄玄虚,确实如此,毕竟苹\/果公司是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做事情有些时候要格外考虑名声。
    要收购一个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应用或者技术的话。
    传出去就成了苹\/果连一项不到千万美元的技术都得靠买的,自己根本搞不定。
    这对企业的名声是十分不利的(……虽然也啥好名声)
    涉及到testFlight这个应用的话。
    如果真的将来搞定了之后卖给苹\/果方面的话。
    只要两千万美元似乎有点少了。
    最近的降频门事件让林灰想前世的往事。
    据传前世苹\/果降频门事件苹\/果方面付出诉讼费就超过九千万美元。
    打个官司中等意思都不够用,简直太生猛了。
    这种财大气粗的企业不狠狠地宰说不过去。
    而且即便是卖的话,真的搞出来蒲公英这款应用来林灰也不打算直接卖。
    这么强无敌的测试软件分发应用不拿去收割一波潜在用户的韭菜去似乎说不过去[emoji]。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这个时空的testFlight并不能进行苹\/果手机上的测试软件分发的话。
    对林灰来说并不完全是好消息。
    这种情况下如果林灰要继续对workflow进行内测的话涉及到在测试软件分发环节就只能通过个人开发者账号进行分发了。
    但个人开发者账号的分发名额实在是太少。
    一年只有100个分发名额。
    一百个名额够干什么的?
    勉强只能进行一次规模不大的内测分发就用光名额了,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前世除了tF签名来说也有很多其他签名能进行分发。
    但其余签名普遍不稳定。
    因为思维惯性的缘故,即便是换了一个时空,这些可能存在的野鸡签名也不在林灰的考虑范围内。
    在tF分发没法用的情况下,如果不用个人开发者账号进行软件分发的话似乎就只能通过企业签名分发了。
    而企业签名必须要企业开发账号。
    虽然林灰和苹\/果方面合作这么久将来申请企业开发账号可能很容易。
    但有些硬性要求依然是要达到的。
    企业开发账号的申请主体必须是企业,而且必须是有五百名员工以上的企业。
    但林灰现在可没地方弄几百人的企业去。
    而所谓的五百名以上员工的企业只是理论上的条件之一。
    实际上别说五百人以上的企业了。
    很多千余名员工以上的企业想搞个苹\/果应用商店的企业开发账号都未必搞得定。
    正因为企业开发账号的申办往往需要一堆乱七八糟的条件。
    导致现存的企业开发账号一般都十分珍贵。
    如果非要用价值衡量的话,很多企业开发账号价值基本都在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这样。
    十几万元对于现在的林灰来说问题不大。
    但问题是这玩意很大程度上有价无市。
    很少有企业选择往外卖,除非是开不下去那种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真要是那种快开不下去企业的企业开发账号。
    苹\/果方面随时都可能将相应的企业开发账号注销。
    这样的账号买来也是风险太大。
    租个企业开发账号用用?
    这个听起来理论上可行。
    但是实际上更不靠谱。
    确实有不少企业会将企业开发账号往外租。
    但你要知道一般进行企业开发账号租赁的肯定不会只租给你一个人用。
    而租账号的其余人可未必都是想老老实实进行软件测试的。
    很可能是为了绕过AppStore的审核,想通过这一套机制进行不法应用的发布。
    如果和你共同租用同一企业开发账号的别的开发者通过该企业签名进行了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软件的分发。
    事发之后,官方或者是平台方在打击这类软件的时候往往直接将该企业开发账号的企业签名废掉。
    这种情况下,你的软件使用了相同的企业签名。
    即便是你没进行任何违规活动,也会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
    总之,到时候哭的地方都没有。
    而且即便一切进行都很顺利,涉及到这样一款具有很高价值的软件你却采用了别的企业签名。
    这行为跟引狼入室有什么区别?
    总之,低级失误能不犯就不犯。
    如此来看,相比于应用企业签名分发软件。
    似乎还是用个人开发者账号进行测试应用的分发适合林灰现在这种情况。
    不过老实说这两种方法林灰都不是太喜欢。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什么方法么?
    或许有人会奇怪,涉及到苹\/果开发账号里不是除了个人开发账号和企业开发账号之外还有公司开发账号么?
    为什么不考虑使用公司开发账号呢?
    涉及到应用分发的情况下苹\/果应用商店的公司\/组织开发账号和个人开发账号一样鸡肋。
    都是只能进行一百次分发。
    说起来林灰过段时间倒是可以试着申请下公司开发账号。
    虽然公司账号在应用分发上很鸡肋。
    但公司开发账号涉及到具体开发的时候允许多人同时开发一款软件。
    这对以后一些需要协作搞定的项目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除了先前想到的几种思路之外,林灰暂时也没想到更好的思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tF跑偏的情况下,现在林灰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比起考虑workflow这款,林灰觉得现在他更应该考虑的是应用上架之后的定价问题。
    前世workflow这款软件上架之后的定价是国内18元,海外定价是2.99美元。
    不过这个时空林灰并不打算延续之前的定价策略。
    涉及到workflow这款软件林灰明摆着就是捞一笔就走。
    因此定价一定要高一些。
    等等。
    想到更高的定价,林灰突然灵机一动。
    涉及到应用测试的话除了除了应用企业签名分发、tF签名、个人开发者账号分发之外。
    还有一种很奇葩的测试分发方式:
    ——利用兑换码分发测试软件来进行测试。
    当然这个时空的兑换码有别于tF上的兑换码。
    涉及到应用兑换码进行分发的话。
    一般操作流程是:
    应用正常流程上架、然后给应用安排一段语焉不详的介绍。
    然后再设置一个足以让人退却的价格。
    有这样的价格存在多数普通软件消费者根本不会考虑到这种应用。
    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进行测试。
    当然进行测试的时候也不需要开发者再额外花钱让内测人员花大价钱下载应用。
    只需要对内测人员进行兑换码的分发就可以了。
    之前林灰没想到这种方式并不怪林灰。
    因为一般来说很少有效率软件是用这种方式进行内测的。
    反倒是一些付费游戏经常利用兑换码来进行内测。
    现在突然想到这点,林灰越想越觉得有很大的可行性。
    不过这种方法在具体实现的时候还是需要一点点策略的。
    要考虑到有不明真相的用户不小心付费下载这种情况。
    因为哪怕价格定的再离谱简介再奇葩也会有可能有人不小心下载这个软件。
    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泄密,必须在软件结构上做一点点调整。
    涉及到这个倒是好说,直接把软件主要功能再封装到黑盒一遍。
    设计成大概类似于二级结构那种,使得即便有用户下载了也只能得到一个空壳软件。
    必须在应用内再输入一遍其他的码才能解锁全部功能,类似于软件里在开专业模式一样。
    只不过和南风App那个软件的专业模式需要用钱开通不一样。
    这次林灰封装起来的正常功能必须输入相应的口令才可以获得解锁。
    涉及到分发的问题解决了。
    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先前的,去哪找内测人员?
    涉及到内测人员的事,林灰依旧没思路。
    不过林灰觉得黄静应该有办法。
    毕竟黄静的学姐简直是无处不在。
    老实说关于内测这件事林灰想得事情有点多。
    之所以想这么多搞得如此麻烦,
    跟林灰现在的身份有关系。
    如果林灰是个小白的话根本不需要内测。
    毕竟谁会在乎一个编程小白开发的程序有什么问题呢。
    但现在不一样。
    一堆头衔加持的林灰,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注视着。
    在等着林灰出现低级失误。
    纵然林灰可以换马甲发布,但所谓的马甲在平台眼中没有秘密。
    在官方眼中更没有任何秘密。
    这种情况下林灰做事无疑需要很慎重。
    林灰又想到了先前复刻前世testFlight这事。
    如果软件都通过类似于兑换码这种机制进行内测。
    那还能搞蒲公英吗?
    这两个其实并不冲突。
    因为这个时空只有付费应用在上架和更新版本时才会有兑换码。
    而且单次获得的兑换码是极其有限的。
    基本上一次100~200个兑换码这样。
    虽然这也不算多,但起码能碾压通过个人开发者账号进行分发的效率。
    但这跟前世testFlight动辄可以向高达名测试人员分发待测试应用完全没有可比性。
    除了分发数量的多寡不是一个数量级之外。
    前世testFlight这个应用进行分发时还能使用于全平台。
    而应用兑换码的话目前来说只能涵盖手机端。
    而且前世testFlight价值不仅仅在于软件分发上。
    苹果应用商店的价值大家都知道。
    而前世testFlight可是一度被称为第二应用商店的存在。
    这重要性可见一斑。
    总之虽然现在林灰找到了分发途径。
    但在应用兑换码进行分发测试也只是权宜之计。
    长久来看还是要搞出蒲公英这款软件。
    明确思路之后,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
    林灰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软件的主要功能部分藏到专业模式里面。
    这个并不是复杂,只是将一部分功能“隐藏”起来就可以了,必须输入对应的验证码才能解开。
    到24号早晨,林灰已然搞定了这款软件。
    至于这款软件叫什么名字。
    林灰打算将其命名为“shortcuts”
    虽然前世这个软件刚上架的时候叫workflow。
    但说起来workflow(工作流程)这个名称并不是很直观反应软件功能。
    果子收购workflow之后,将这款软件改名为shortcut(快捷指令)
    既然如此,林灰还不如一步到位。
    直接以shortcuts命名。
    在南风App上线那会林灰搞了一堆拉风的slogan。
    诸如“地表最强新闻摘要软件”“全球效率最高的新闻摘要软件”“全面碾压同类型软件”之类的统统安排上。
    但现在不同,作为一款不想引人注目的软件。
    一切要低调低调再低调。
    至于定价什么的林灰直接安排了一个9999.99美元的定价。
    虽然这个定价还是有人可能会下载,但是没办法的,这个是这个时空应用商店最高的定价。
    而且即便是下载应该也没什么用,因为即便下载了,他们也只会得到一个空壳软件。
    林灰没坑钱的打算,他利用卓越个人开发者的特权设置了一个超长的退款周期。
    审核无误后,林灰就将这款软件上传到了AppStore。
    当然了林灰没有用先前那两个马甲。
    而是新开了一个Azure_pig的马甲。
    通宵一宿虽然没有精神上的疲惫,但还是需要休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