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农门:恶汉的旺夫娇妻

第98章 正面交锋


    由于针灸的缘故,辛半夏很快就昏睡过去。
    苏玉婉讲解了治疗此病的针灸关键之后,便跟余非聊起了天。
    她想着刚才辛半夏所说,姐妹俩学了半辈子医术,最后竟学无所用,只沦落到帮几个有限的亲友妇人和孩童看病,难免唏嘘。
    “余非——”
    “嗯?苏神医,何事?”
    “别叫我神医了,受之有愧。叫我的名字好了,算起来,咱俩还是同辈呢。”
    “嗯——叫你苏姑娘吧。”
    “行。”
    论起辈分,两人算是同辈。
    余非还比苏玉婉大了几岁。
    可余非面嫩,苏玉婉愣是叫不出“余非哥”这个称呼,最后便论资排辈,叫了声“师兄”。
    正式确定称呼后,苏玉婉才问出心中疑问。
    “师兄,你进过宫吗?”
    余非点了点头,“我师从常太医,随他进宫过几次。”
    “为皇上和娘娘们看病吗?”苏玉婉又问。
    余非摇头道:“我医道尚浅,还不能单独行医,更别说在宫里为人治病了。而且……”
    “而且什么?”
    “即便像我师父这样的太医,也只能为皇上和王公贵族们看诊,并不能真正替娘娘们诊治的。”
    “为什么?”
    “男女有别。”
    经过余非告知,苏玉婉才知道,原来即便是宫里的太医们,也要遵循男女有别的规矩,并不能像为男人们看病那般,望闻问切。
    娘娘们的玉体碰不得,诊脉是万万不能的。
    太医们为了提高自己看病的准确率,甚至还要自己花银子去贿赂娘娘身边的贴身宫女和太监,为的就是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知道娘娘们详细的病情特征,从而更为准确地开出药方,对症下药。
    但是只凭宫女太监们并不专业的口述,根本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
    甚至,失误的几率,远大于准确的几率。
    很多娘娘们的病痛,都是需要她们自己默默忍受。
    忍过去,皆大欢喜。
    忍不过去,娘娘们活受罪,甚至病死,而太医,则会因为医治不当备受质疑与责难。
    苏玉婉不禁想起前世曾经看过的一部韩剧,讲的是医女的故事,好像里面也是提到了太医不能亲自为娘娘们诊脉看病,所以才从各个地方医署,提拔医术高超的医女进宫,为娘娘们看病。
    但是医女们的地位又极其低下,甚至被大臣们当作女妓,召到府里供宾客们取乐。
    想到此,苏玉婉便问道:“太医们不方便为娘娘们诊脉,为什么不让医女出面呢,为什么反倒向不懂医理的宫女太监打听病症?”
    “医女?何为医女?”余非很是惊讶,“你说的可是民间的医婆?”
    民间没有女大夫,但是女人的数量不比男人们少,生病的女人也不比男人们少,所以还是需要大夫看病的,碍于男女大防,便出现了专门为妇人看病的女人。
    便是医婆。
    从这称呼里,苏玉婉也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对女人们的恶意。
    原来,她竟是人们口中的“医婆”。
    她也想到了,师父还为大姐和师姑诊过脉呢,不过这也仅限于亲近之人的医治上。
    “亲近之人?”苏玉婉不知不觉就想的远了些。
    她和大姐,包括奶奶和娘亲,都没少让师父帮忙看病呢。
    诊脉,似乎也有几次。
    奶奶似乎从来没有阻止过师父为她们诊脉看病,好像早就把刘大夫当成了自己人。
    苏玉婉摇摇头,不让自己继续想偏。
    眼下,她更关心的是女医的事情。
    她解释道:“我曾在一本杂书中看过,有的国家,宫里会招一些女大夫,专门为娘娘们看病,那里对女大夫的称呼,便是‘医女’。”
    “竟是这样?”余非若有所思,“若是这样就太好了,娘娘们,甚至伺候娘娘的宫女们,岂不是都有专业的大夫看病了?”
    余非说着,就要出门。
    “你说的这件事,我一定要给师父去信告知。不光宫里要给娘娘们配备医女,就连民间,也应该有专门为妇人看病的女大夫才对。”
    “你可真是急性子。”苏玉婉笑笑,“这的确是好事,你去写信吧。”
    “嗯。”余非又看了一眼苏玉婉,随即迅速转身离去。
    苏玉婉替师姑拔了针后,又帮师叔整理了一会儿医馆,便被师叔劝了出来,忙自己的事去了。
    她去定了数十个咸菜缸,都是按照三奶奶周氏所说,用了她们老家专门泡菜的那种坛子,坛口带着水槽,以免污水和气体进了坛子,而坛子里的气体却能袍得出来。
    苏玉婉可是听到泡菜坛子里发出过清脆的“砰砰”声的,很是神奇。
    定完咸菜缸,得到了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取货之后,她又去调料店,按着周氏告诉她的,定了一大批的调料。
    调味料可贵,比肉还贵,花了她不少的钱。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银子买不了调料。”
    苏玉婉嘟囔着,安慰自己先花钱,再赚钱。
    忙完这些,时辰还早得很,她回酒楼和大伙吃过午饭,便去了街上转悠。
    果然,她看到了几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人。
    这些人,往常可没见过。
    想必,就是来自邻国大魏的商人。
    跟本国大通朝一样,能提前得到消息前来寻找机会,肯定也不是寻常人。
    苏玉婉决定加快脚步,购置地产。
    跟她同样着急的,还有黄婷婷。
    黄婷婷似乎连亨达酒楼都顾不上了,之前收回的那条街,暂时也被打造成商业街,还在紧锣密鼓的布置中。她现在更着急的,也是购置地产。
    两人已经经过几次交锋,谁都没有买下看中的地产,反而那些准备卖房子卖地的人,看着自己的房子和地成了抢手货,开始惜售捂货,坐地起价了。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苏玉婉腹诽了一句。
    她去了之前看中的一处庄园。
    这个庄园,正处在县城到槐树镇的这条必经之路上,按苏玉婉从王侍郎那里得来的消息,这可是块儿风水宝地,也是互市贸易最重要的一处位置。
    若是这处庄园的主人知道这个消息,即便外人再出三倍高价,他肯定也不会卖的。
    可惜,这个主人并不知道消息,反想着卖个高价,套了现银离开此处。
    苏玉婉自然是不会便宜了黄家的。
    没想到,她刚到庄园,又遇到了黄婷婷。
    这次是两人第一次在庄园正面交锋。